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解决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是在部分解决社会矛盾和根本解决社会矛盾两种状态交织过程中,曲折地向前发展的。部分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原有的矛盾得到暂时缓和。通过分析社会矛盾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8、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其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要靠理解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如“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过渡的时代变革本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要求同学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复杂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本质,特别要把握住“生产力本质”和“阶级本质”。
第一、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均为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从唐代“传奇” 到北宋“瓦肆”的出现,都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后市民生活的需要,而城市经济繁荣的本质原因仍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阶级利益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以及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数量不同,区分为利益根本对立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其思想主张的差异。如战国时期诸于百家的思想争鸣所体现的本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手工业者的利益决定了墨家“兼爱”“非攻”“节约”的思想观点;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决定了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等消极思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法家的“改革””建立中央集权制”“法治”等思想主张。19世纪末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实质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立。20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利益对立。
9、个性和共性
个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也就是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个性与共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个性的共性与无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对史实进行共性的归纳和个性的分析。
第一、提高自己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能力:归纳共性即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属性,一般采用类比法,即比较相同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三个不同的个性概念,从中可归纳出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根本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也适用于纵向事物。如从秦朝、唐朝、明朝等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个性史实中可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要解决的两对基本矛盾(共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这两对“共性”矛盾人手,十分便于理解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北宋与明朝实行的“地方分权”措施,都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都是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把归纳共性的方法运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国别史复习,效果更佳。课本中提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问题。把这些散见于课本各处的同类个性史实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共性,得出分析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快慢原因的一般方法:一个前提,即政治制度;五个条件,即资源、资本、市场、技术、劳动力五个方面。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方法有利于透过历史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通过“合并同类项”来减轻记忆负担。
第二、提高自己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的能力:分析个性即在同类事物共性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各自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对比法,即比较不同点。由于历史具有的时空性.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出现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都必然受当时当地社拿历史条件、阶级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个性特征。如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的工场手工业水平比英国高;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阶级力量、政治觉悟比英国成熟;法国资产阶级思想比英国成熟;法国的阻力比英国大,尤其面临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法国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英国由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共同领导;法国始终联合人民群众,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先与人民群众联合,后与封建势力妥协;法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英国仅打倒了封建统治,提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若干法律原则。历史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往往同类事物中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应该把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与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结合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矛盾体系中,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从属于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就如19世纪中期美国面临的社会矛盾有: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南方种植园主与黑人奴隶的矛盾、白人与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矛盾、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美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其中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因为美国独立后建立了资本家与种植园奴隶主的联合政权,南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北方走的是以自由劳动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南方发展的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这就决定了南北方对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和西部领土开发权的争夺,其中,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南北方斗争的焦点,并最终发展到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加以解决。美国南北战争是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美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美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废除黑奴制,二要开发西部和重建南方,加强联邦政府统一,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统治。后来,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宜言》都是为了解决主要矛盾,完成主要任务。
第二、如秦末农民战争后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对生产关系的部分凋整,部分解决了社会矛盾。根本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旧的社会矛盾不复存在,代之以新的社会矛盾。因为这些革命或改革代表了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由进步的阶级领导和先进的理论指导,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如战国商鞅变法代表了新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要求,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和改革理论的指导,顺应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进步历史潮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奴隶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矛盾,实行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
第三、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1927年-1935年,阶级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27年夏,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开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以国民党右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和其他反动势力,矛盾的另一方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工农大众,即国共两党对峙成为国内阶级矛盾的集中体现。除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外,另有若干次要矛盾;国民党方面有“宁”与“汉”的矛盾、新旧军阀间的矛盾、新军阀内部的矛盾;共产党方面先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后是王明的“左”倾错误。共产党通过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又经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两次会议挽救了共产党,保证了四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同学们通过分析社会矛盾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