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

当前选择:株洲

当前位置: 株洲学大教育 > 株洲资讯 > 株洲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3-12-03 19:17:17

  继承和发展是研究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的范畴。历史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没有继承,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在继承过去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取得的。

  4、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阶级是指在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所组成的不同经济地位,如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等都是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都是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即对抗阶级间的斗争,如西周国人暴动、秦末农民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第一、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和认识:阶级斗争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三种形式。一是以争取和捍卫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 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是清除旧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第二、对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阶级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途径分革命和改革两类。无论是何种途径,都体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内部的量变。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历代农民战争虽然未能改变社会性质,但都促进了社会的量变。李自成宣布的“均田免粮”,“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从而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秦末、唐末农民战争等推翻或瓦解了腐朽政权,部分解放了生产力;秦末、隋末、明末等农民战争促使汉初、唐初、清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三、阶级分析法的应用:阶级分析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着重分析阶级社会中出现的历史现象肝反映的不同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的任何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本阶级的统治;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利益不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如国共两党从1924年至1949年经历了“合作—— 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变,均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4、人民群众及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个人”主要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第一、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作用的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分析任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期的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如《齐民要术》就是贾思勰对劳动人民农耕和游牧生产经验的总结;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

  第二、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解: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如孙中山由改良转为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史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杰出的组织与指挥才能。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如隋文帝杨坚杰出的军事才能加速了隋统一全国的进程。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

  5、继承和发展                    

  第一、如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如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社会变革时期,战国继承了春秋时期的新的生产力(铁器、牛耕等)、新的剥削方式(初税亩)、新兴地主阶级(贵族、立功将士、大商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继承的必要性,继承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肯定,而应是批判地继承,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时代、阶级的局限就是在继承中要被否定的糟粕。如战国否定了春秋时期旧的土地国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旧有的特权。

  第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是前提,发展是归纳,继承是为了发展。如战国时期在继承和否定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形成了地主与农民新的阶级关系;出现了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法国思想。

  6、原因和结果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力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为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为结果。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田史课本中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等五种类型。

  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一个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分析一因多果的摹本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各方面的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

  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兴了要求摆脱欧洲殪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第四、因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扫清了发展障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第五、互为因果: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历史的横向联系中。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如唐朝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均田制的破坏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租庸调制破坏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7、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第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荚、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

  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1924年-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年~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把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把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希望同学们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中有利于发展的精华,否定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利于发展的糟柏,都是为了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发展历史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